中山大学举行“中国社会调查的学术实践:合作与开源”学术研讨会
1
11月26日,“中国社会调查的学术实践:合作与开源” 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和蔡禾教授分别致辞以示欢迎,对各单位加强合作的前景作出展望。
会议分为两大主题:中国社会调查的学术实践分享,以及围绕如何加强合作与开源的讨论。主题一的发言和讨论由梁玉成教授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刘欣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胡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雷洪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顺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会议倡议:由具有全国或区域性大型调研项目的学术单位组成个协作联盟,由主要单位做轮值主席,每年召集一两次实质性研讨会;协调不同项目的模块设置,错位互补;统一社会调查的通用基础问题的操作定义以及编码方案。在重大基础性数据上协作分工,例如对中国职业声望的测量上,分工采集数据,加总形成量表。接下来,会议成员单位将探索中国社会调查的广州共识的实践,积极推进中国社会学术调查的发展。
张文宏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社会调查数据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开发”,强调各教学科研单位要重视对社会调查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包括调查设计中一些基础模块的重新整合、各类重要测量指标的统一化、建立社会调查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学术共同体,有利于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刘欣教授就“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的题目发表讲话。结合对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合作的“上海社区研究”项目的经验分享,他提出城市社会调查的“社区-家庭-个人”层次的信息收集,已越发脱离传统的“居委-家庭-个人”模式,要重视对住宅小区的空间结构的信息收集。
胡荣教授认为,在社会调查的问卷框架和问题设计中,对一些源于西方的理论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要注意结合国情现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原有概念,造成受访者的误解和误答,不利于数据的真实和有效采集。
雷洪教授在题为“精选调查内容,提高调查精度”的发言中指出,各教学科研单位应通力合作,使社会调查的主题清晰明确,调查内容设计则要全面精准的表现其主题,尽可能去掉冗余部分,如此将提高社会调查的效度以及调查数据的质量。
张顺教授的发言点出大型社会调查在社会学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即既有理论方面的启发和思考,也有实践方面的动手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由此,培养出的人才类型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有侧重学术研究类的,也可以有侧重商业应用类的。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是“有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主题发言之后,蔡禾教授主持了“实践与反思”的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执行负责人王卫东教授、梁玉成教授、张海东教授,分别就各单位的功能与特色、运营模式、在研项目、项目数据及发表成果等内容作展示。
在下午的会议中,各参会代表就主题之二——“如何加强合作与开源”——展开自由讨论。涉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社会调查的标准统一问题、计算机辅助调查的实践与推广、社会调查的开放接口和代码共享、社会调查数据使用中的培训、未来的合作议题,等等。现场讨论的气氛和谐而不失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为建立中国社会调查的学术实践合作与共享平台,不吝灵感与智慧的光华。
关注国家治理研究院
isg.sysu.eud.cn